2025 年 1 月,国家发改委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《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,标志着我国新能源发展正式告别 "政策温室",迈入 "市场竞技" 新阶段。这场触及电力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,不仅是新能源装机突破 14.1 亿千瓦(占比超 40%)后的必然选择,更将深远影响新型电力系统构建、能源产业升级乃至 "双碳" 目标实现路径。
一、核心突破:从 "政策定价" 到 "市场定价" 的跨越
《通知》明确,2025 年 6 月 1 日后投产的风电、光伏项目,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,电价通过中长期交易与现货市场联动形成。这意味着运行 16 年的 "标杆电价 + 补贴" 模式正式落幕 —— 企业需通过竞价确定 "机制电价",报价低、效率高的项目将优先获得市场份额。厦门大学林伯强教授指出:"2024 年光伏度电成本已降至 0.2 元以下,较 2015 年下降 82%,技术成熟度为市场化竞争奠定基础。"
改革并非 "一刀切"。针对 2025 年 6 月前投产的存量项目,政策设置 "双轨制缓冲":允许每年自主选择不超过上一年的保障性电量比例,按煤电基准价结算差价。这种 "老项目老办法、新项目新办法" 的设计,既避免存量资产收益剧烈波动(如已配置储能的海上风电项目延续原有政策),又为增量项目创造公平竞争环境。数据显示,江苏试点中光伏日内交易频次提升后,弃光率下降 1.2 个百分点,验证了市场化调度的有效性。
二、机制创新:"多退少补" 护航行业可持续
针对新能源间歇性特点,政策首创 "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":当市场均价低于机制电价时,电网予以差价补偿;高于时则扣回。这种 "双向调节" 机制,使增量项目收益波动率降低 30%(华能研究院测算),保障企业合理回报。以广东现货市场为例,峰谷价差达 1.2 元 / 度,光储一体化项目 IRR 可提升至 8%-10%,直接激活储能市场 ——2025 年新型储能装机预计突破 1 亿千瓦,成为新能源并网的 "稳定器"。
增量项目的机制电价通过年度竞价形成,初期按技术类型分类组织,报价从低到高确定,上限参考工商业尖峰电价,下限考虑绿证收益。这种设计既避免无序竞争,又引导企业提升发电效率。2024 年云南 - 广东跨省交易中,新能源占比已达 27%,未来将通过市场化交易进一步释放西部资源优势,加速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形成。
三、民生与产业:短期平稳与长期转型的平衡
对于用户关切的电价问题,政策明确居民、农业用电维持目录电价,工商业电价首年总体持平。四川试点显示,新能源富集时段(午间)市场化电价较目录电价低 0.15 元 / 度,工商业用户电费支出减少。长期看,随着调节成本(如储能、煤电灵活性改造)纳入电价,高耗能产业用电成本可能上升,倒逼产业绿色转型。
产业端,改革正在重塑电力生态:现货市场限价放宽推动新能源参与实时调峰,绿电交易与碳市场联动赋予新能源 "环境溢价"(预计每度电 0.05-0.1 元),跨省跨区交易规则优化加速西电东送。国家发改委测算,到 2030 年市场化交易将使新能源消纳效率提升 15%,单位千瓦投资下降 12%,形成 "技术降本 + 市场增值" 的良性循环。
四、展望: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转折点
这场改革的深层意义,在于构建 "市场主导、创新驱动" 的新能源发展新范式。当 14 亿千瓦新能源装机真正融入市场洪流,中国能源转型的 "惊险一跃" 正迈出关键步伐。正如国家能源局负责人所言:"这不是简单的电价改革,而是能源治理体系的升级。" 未来,随着绿电交易细则、跨省交易规则的完善,以及储能、智能电网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,新能源将从 "政策宠儿" 成长为电力市场的 "主力军",为 "双碳" 目标提供市场化支撑。